警惕!歐洲“去工業化”或對我國出口形成制約,出口還會繼續下行嗎?
發布時間:2022-11-10
當前,海外加息拖累外需增長、國內疫情散發影響內需修復,多重因素影響下,10月份我國進出口增速放緩。據海關統計,10月份,我國進出口總值3.55萬億元,同比增長6.9%,較9月份下降1.4個百分點。其中,出口增長7%,較9月份下降3.7個百分點;進口增長6.8%,較9月份擴大1.6個百分點。以美元計,10月份,我國進出口總值5115.9億美元,下降0.4%。其中,出口2983.7億美元,下降0.3%;進口2132.2億美元,下降0.7%。進出口雙雙落入負增長區間。10月份,我國出口同比增長7%,較9月份下降3.7個百分點。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常冉認為,供需的雙重壓力是造成本月出口增速大幅下行的關鍵因素。從國內供給來看,10月上旬國內疫情反撲形勢嚴峻,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物流運輸,港口效率降低。從海外需求來看,二季度開始,海外各經濟體相繼開啟加息,當前已有超60個經濟體加入加息行列,貨幣政策的收緊在較大程度上抑制了海外需求的增長。考慮到長鞭效應影響,始于二季度的“全球加息潮”將對三四季度的出口造成更加劇烈的波動。當前,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分別是東盟、歐盟、美國,韓國位列第四。從對各貿易伙伴的出口情況來看,對歐盟、美國、韓國的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緩,對東盟出口增速繼續加快。具體來看,前10個月,我國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22.7%,較前9個月增長0.7個百分點。與此同時,對歐盟出口增速為15.9%,較前9個月下降2.3個百分點;對美國出口增速為8.4%,較前9個月下降1.7個百分點;對韓國出口增速也較前9個月下降0.2個百分點。對歐盟出口顯著下滑,或與當前歐洲的“去工業化”有關。常冉分析,歐洲化石能源的對外依賴度較高,而俄烏沖突導致歐盟遭遇能源斷供的反制裁,加之7月以來的極端干旱氣候沖擊清潔能源生產,歐洲遭遇能源危機。因此,歐洲被迫開啟“去工業化”,降低化工用電、轉移高耗能產業鏈是歐盟不得已的選擇。而在中國向歐盟的出口中,電機類和機械類的產品占比約45%。因此,歐盟的“去工業化”將通過產業鏈和價值鏈傳導,在短期內對我國的出口產生負面外溢影響。這在機電產品的出口數據上已經有所體現。前10個月,我國出口機電產品同比增長9.6%,較前9個月下降0.4個百分點。由此帶來的長遠影響也需要關注。當前,機電產品出口在我國出口總值中占比超過一半、接近六成,主要出口對象為歐洲和東盟。常冉認為,歐洲的“去工業化”、東盟對我國的供給替代,都可能成為下一階段制約我國出口的影響因素。此外,服裝及衣著附件、紡織品、塑料制品的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緩,常冉認為,這可能與圣誕節物品需求后移有關,去年因海運緊張,相關物資需求前移,但今年海運壓力緩解,傳統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出口需求可能會堆積在四季度末期。進口方面,10月份,我國進口同比增長6.8%,較9月份擴大1.6個百分點。以美元計,進口2132.2億美元,下降0.7%。分析原因,常冉表示,受10月上旬國內疫情反彈的影響,服務業PMI(采購經理指數)大幅下降1.9個百分點,經濟動能收窄,內需仍然疲弱。同時,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本月貶值約1.3%,抬升了進口成本,對進口需求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常冉分析,進口主要拖累來自于農產品,比如,大豆前10個月進口7317.7萬噸,減少7.4%,降幅較前9個月有所擴大。不過,農產品的進口增速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周期性,鑒于糧食儲備安全性考慮,農產品類的進口短期內可能回升。能源品類如煤、原油、成品油、天然氣等,進口單價均較前9個月有所降低,但進口數量降幅較此前收窄,表明能源品類的進口成本壓力正在緩和,逐步拉升進口數量。